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活動回顧:古琴與文人生活


2012臺北文化護照:古琴與文人生活
時間:2012/8/11 ()11:30-1:30
地點:將於確定報名後通知集合地點
主講人:袁中平﹝中華古琴學會理事長﹞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40名,額滿為止。

活動記錄:
琴為何物?袁中平老師告訴我們,古琴有七條弦,由兩塊木頭上下合成,中間是中空的,能產生共振。琴身上有十三個白點,叫做「徽」,古人說法是代表十二個月加上一個閏月,用來演奏泛音。琴身的造型像一個人,帶了帽子,是聖人的形象。
側面部分,有一個口稱做「鳳舌」,因為鳳凰很會唱歌。琴的尾端有兩個角,是龍的角,稱為「冠角」,旁邊是「龍齦」。琴身背面有兩條細長的孔,分別為「龍池」跟「鳳沼」,表示龍跟鳳分從這兩處飛出。因此琴是人、龍、鳳三者合一,而琴的上身是個圓弧,代表天,背面是平的,是地,即天地。琴身的七條弦,分別代表君、臣、名、事、物以及允文允武,琴身長365分,代表365天,彈琴的左右手,每一個指頭是日月水火風等等。古琴的譜以前有文字譜、減字譜,跟五線譜不同,五線譜是顯示旋律,但古琴譜是說明指法,告訴演奏者指法怎彈。

古琴有何意義及功用呢?古琴在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甲骨文裡,有一個字是上面為「絲」下面為「木」,就是代表古琴的絲弦跟琴身,如果中間加上一個人開口唱歌,口白的「白」就變成「樂」,是音樂讓人快樂的意思。

琴最早是巫師的法器,後來變成禮器,最後才成為法器。有關古琴的故事相當多,其中最有名莫過於伯牙與子期的故事。子期乃是楚國境內的樵夫,有一日聽到伯牙彈琴,形容琴聲有如「巍巍乎若高山,蕩蕩乎若流水。」,伯牙說子期真是他的知音,兩人相約隔年再見。不料隔年伯牙赴約時,子期已經病死,伯牙在子期墓前談下最後一曲,毀去琴,從此不再彈琴,因為子期已死,這就是知音的由來。

民國初年以來,戰火不斷,加上後來的文化大革命,這些對古琴的傷害都很大,很多都在戰火中被毀壞。現在大陸正在努力復興古琴文化,反觀台灣反而不珍惜現存的許多文化。袁老師認為,中國許多的傳統文化是優良的,我們不應該老是模仿外來的文化而忘本。古琴在傳統中國文人心中,被視作高雅的形象,它也是「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它的存在表達人了人與天地萬物間的共存,應該是我們積極維護的文化。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