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活動回顧:活版印刷與楷書認識之旅


2012臺北文化護照:活版印刷與楷書認識之旅
時間:2012/8/4 ()09:30-11:30
地點:報名後通知
主講人:張介冠﹝日星鑄字行負責人﹞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40名,額滿為止。

活動記錄:
中國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今天我們的課程,就是由日星鑄字行的老闆,張介冠先生教我們認識活版印刷與楷書。西元1045年左右,活版印刷由畢昇開始製作活泥字印刷,到了16世紀傳到歐洲,由德國的古騰堡開使用金屬活版印刷。台灣日據時期,日本政府為了在社會上能迅速發佈消息,以及教育問題,從日本本土引進了印刷廠,跟報社制度,台灣開始有不少人學習印刷行業的技術。

每一個印刷用的鉛字,都需要有一個銅模,而且得有好幾種規格。因此一家鑄字行通常有十二萬到十五萬個銅模。銅模可說是鑄字行裡面最貴重的物品,在40年前一個約可值五十元。台灣在早期使用漢字跟拉丁文,日治時期則用日文,而印刷業在日治時期大量引進。二戰結束後,一夕之間,文字又變成了中文,日文裡面的漢字大約只有三千個,對於中文的漢字來說,遠遠不足,對當時台灣的印刷行業形成了不小的打擊。現在台灣印刷業所使用的楷書,多是大陸送過來的。

日星鑄字行是北台灣僅存的活版鉛字鑄字行,早期的書籍、報紙、喜帖、名片等都是採用活版鉛字來印刷。在民國70年到75年之間,日星鑄字行的許多模具已經損壞,而同行業的競爭,使得銅模不斷提升。許多店家開始使用更好的雕刻銅模,能做的字比舊銅模更多。到了現在,傳統的活字印刷早已落伍,鑄字行幾乎都拉下鐵門了,只剩日星鑄字行還有在鑄字。

鑄字行內仍保存明體、楷體、黑體三種字型,每種字型各有七種大小,與常見的電腦字體不同的是,傳統印刷字模大多由大陸雕刻送來,較能保存中文書法的筆劃與字形結構。相比對岸使用簡體字,台灣部分報社 或印刷廠雖保有部分正體鉛字,但都殘缺不完整。因此,張老闆手中的字模一旦被銷毀,存在於我們早年記憶的正體中文印刷字,就只能從舊書古籍中尋找。

張介冠老闆認為漢字,是人類使用最好,最有智慧的文字。日星鑄字行中的正體中文字,應該要被保留下來,因為這中國千年來的文字菁華,保存了中國文字的文化內涵。張老闆跟「蘑菇」合作,希望能將這些字體數位化,傳入電腦中,提供中文書寫。同時也希望可以將日星鑄字行以一間活博物館的形式,永久保存,提供文創、自行設計、鑄造,保留活版印刷的文化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