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活動回顧:松山菸廠與臺北當代建築


2012臺北文化護照:松山菸廠與臺北當代建築
時間:2012/8/26 () 19:30-21:30
地點:將於確定報名後另行通知
主講人: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60名,額滿為止。

活動紀錄:
2012文化護照的最後一場活動,由徐明松老師為大家從松山菸廠為起頭,分享台灣現代建築的發展過程。雖然我們不是現場的導覽活動,但藉由影像,或許能有更宏觀的視角,將松山菸廠放進整個台灣、台北的建築文化脈絡底下檢視,突顯松山菸廠在台灣現代建築中所處的位置與角色,引出關於台灣現代建築的發展過程與特色。


何謂當代?徐老師先拋出了疑問,若是將台灣現代建築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包括了1895年開始日本全面現代化,1949年的國民政府遷來臺灣,以及1965年之後為期15年的美援時期。而一直以來,我們將台灣社會的現代化,定義在日本殖民時期。這段時間,日本引進西方現代的文化、思想、以及美學。在建築中,這樣西洋式建築特色,為當時的台灣,以及往後的台灣建築師留下了相當大的影響,並且潛藏在台灣的生活與文化之中。台北市的圓環,便是日本效仿西方巴洛克式建築所建。台北賓館、總督府、台大醫院舊館、台灣博物館等也都是目前保留的日本西洋式建築。從這些建築,可以觀看日本建築風格的轉變,譬如中山堂的外觀,已經是現代建築的骨架與內涵,不過隱約在柱頭、紋飾中還可以看到裝飾藝術的影子;1938年的台北電話局,也幾乎是揚棄了裝飾的現代建築,運用俐落、簡單的線條。

有趣的是,日本的現代建築比較像是「折衷式」建築,是輾轉經過許多國家之後,日本才引進台灣,加上當初來台灣的建築師多半是日本比較二流的建築師,在西洋建築史來看,其實是比較不正統、甚至建築的意義與價值是歷史性多過於藝術性的。回過頭來看松山菸廠,這是日治時期晚期,在1930年代之後的建築。受到戰爭影響,軍隊對於菸草需求量增多所建立,於1942年完工。松山菸廠的建築外觀大致上還是採帶狀、左右對稱形式的裝飾,擁有巴洛克式的中央庭園與水池,也能看見為了因應台灣潮濕多雨氣候的騎樓建築。以形式上來看,松山菸廠在外觀表現上並沒有很創新、非凡的表現,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工廠用途多半也還是以實用目的作為考量。

整體而言,臺灣的建築與台北的城市規劃表現,在現代化過程中,不斷受到各個時期其他文化來源或是政策的中斷,像是清領時期緊接著是日本西洋建築、而後又緊接著受到國民政府遷台的需求導向影響,無從累積與繼承傳統,卻也形成獨特的包容與多元性。從台北的都市紋理,可以窺探各文化在這個城市裡的互相交融與發展情況,清領時期在大稻埕、西門萬華一區的開發已經蓬勃,因此日本的發展主要在中山、林森北路區域開發,而保留了中式傳統老城紋理與建築。歷史的必然造成了台灣建築的特色,台灣的城市組織一向是比較放任式、有機的方式。依照了當時的流行趨勢、生活需求、市場環境甚至交通特色而成,建築的表現往往是設計師與業主的一種互動,也是由設計師與整個環境共同創造出來的,都市表現不只是建築師,更需要良好、全面的都市政策規劃與保護,也期待台北能夠提供無論是建築師、或是居民們一個美麗、舒適的居住空間。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