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活動回顧:聽見淡水河的呼吸聲


2012臺北文化護照:聽見淡水河的呼吸聲
時間:2012/7/21 ()16:30-18:30
地點:將於確定報名後另行通知
主講人:陳健志﹝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垃圾政策研究會召集人﹞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40名,額滿為止。

活動記錄:
今天的活動主要是以公館附近的人文景點、水岸做介紹,並讓大家更了解水資源的利用。由陳健志老師帶著我們,藉由兩個小時的行程來了解。


來過公館的朋友很多,但通常都是聚餐之類的。今天陳老師則是給大家一些不同的經驗,有時候停下腳步觀察一會,也許你常路過的地方已經多了些景點,像是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這是一個台灣最早以環保為主的女性團體,長期在關心水資源、河川汙染,清潔劑汙染的問題。從1987年成立後,強調婦女應該走出家庭,關懷公眾事務,有不少環保團體是從主婦聯盟下成立出來。

附近的小觀音山,過去有個功能是從新店溪抽水,處理完後打到蓄水池,利用位差將水送到較遠的地區,例如古亭。1908剛啟用時,一天能供應20萬人使用,是由日本人建設。因為日本人在1895年來到臺灣後,許多人死於水源不乾淨而導致的疾病,為了能夠統治臺灣,必須提升衛生的水準,因而建設抽水系統,後來被列為古蹟,即自來水博物館。

我們接著來到水資源教育館,可以看到上面的綠色的管道,用於接雨水。一般人可能會疑問為什麼我們不能使用城市裡的雨水,一定要使用水庫的水。如果要使用雨水,最關鍵的是要有蓄水的地方。像是水資源館的不鏽鋼水桶,或是利用地下管線,將水過濾後接到蓄水池。另外也有像中水的回收利用,所謂中水一般是指較清潔的汙水,如洗澡用水,廚房清潔用水。

走在路上,我們可以看到旁邊的人行道樹。人行道上的這些樹,它們的植穴,上面有長草的,比較能達到保水的效果,因為草的根部可以抓住土壤,避免下雨時遭到沖刷。

現在臺北市的城市建設,算是台灣各城市中,比較完整的。但是水溝的系統,蓄水、排水效果卻很差,導致局部地區經常淹水。因而臺北市很需要一些調整水資源的系統。像是現在一些人行道樹的植穴是一整長串,下雨時,可以讓較大量的水進到裡面,緩流、改善水質。

再來我們到了萬聖溪。萬聖溪比較自然的河段,只有下游的一小段。在過了福和橋後有個抽水站,抽水站上游的地區,大都因城市加蓋起來,河岸減少,只剩下游段比較沒有建設。以往的想法是要與河岸搶地,使得一些自然的生態逐漸消失,人們也少了一些親近河川的理由。所幸現在的觀念逐漸改變,認為城市要留下更多綠地、水岸。不只是為了環境的保持,也是為了讓居民能有休閒的空間。

寶藏巖是臺北市現在許多文創園區的生力軍之一。寶藏巖名稱的由來,是這裡的寶藏寺。這裡有點類似香港的一些山城,寶藏巖早期也是一些老兵來到這邊建築房舍。在臺北吸收城鄉移民時,有些人剛到城市,經濟不穩定,也會前來沿著山邊落地為安。臺北市區裡,這種地景不多見,它見證了城市發展、聚落發展的一個過程。當初原本是公有預定地,要拆除。但是經過一些都市專家協助,有部分危險的結構被拆除,最後有些房舍跟居民還是留下來。有部分的空間沒有住戶的,變成國內外藝術家可以申請,居住創作,形成所謂的共生藝棧。寶藏巖可算是一個環境衝突下,比較好的折衝。

今天在陳老師的講解下,我們認識到了城市水資源利用的方式,以及公館的自來水歷史,地方的河流生態。同時也看到了寶藏巖在政府與居民的衝突下取得的協調。我們了解到在未來的城市發展中,水資源及水生態的處理,將是我們不能忽視的重要課題。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