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活動回顧:大龍峒老街區思古懷舊之旅


2012臺北文化護照:大龍峒老街區思古懷舊之旅
時間:2012/8/12 ()13:30-15:30
地點:將於確定報名後通知集合地點
主講人:莊永明﹝史料專家﹞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40名,額滿為止。

活動紀錄:
今天我們再度請到莊永明老師來為我們導覽,帶著我們認識這個發展晚於艋舺而早於大稻埕的台北市舊聚落。大龍峒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它在整個臺北的發展中,是第二個開發處,因為1853的頂下交拚,同安人被趕出來後,首先是逃到大龍峒,後來才到大稻埕。

圓山公園是台灣第一座大型公園,是日本人來台後1896年建的。日本人剛來到臺灣的時候死了很多人,大多是病死,不是戰死,因而覺得必須改善公共衛生。日本人建設許多下水道,加強排水系統,改善環境。而這個公園是當初來征台死去的日軍公墓,後來要規畫這一帶才整頓成公園。在日本人離開臺灣後,圓山公園被美軍徵用,還有部分是被國民政府的空軍單位徵用,到美軍撤離後,這裡才又變回公園。

沿著大龍街一直走會來到孔廟。原本的孔廟是在今天的北一女,因為日人來台,許多人死於疾病,因而將孔廟徵收做醫院。之後,該醫院另遷,再於原址建立台北第一高等學校,推廣女子教育,即是今天的北一女中,只不過當時只有日本人能就讀。孔廟毀後日本人並未重建,是台北的鄉紳覺得台北不能沒有孔廟,決定一起出錢出力重建,最後才在大龍峒重建,但沒有原本的孔廟壯麗。

位於保安宮左側的一條街,一般人稱做四十四坎,是指兩排店舖共計四十四間,一間叫做一坎。當初是很多人集資去蓋的。過去很多文獻都說是用保安宮蓋完後,剩下的資金蓋了四十四坎,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是先有四十四坎才有保安宮。

老師表示今天的導覽,比較沒有提到一些大眾會知道的內容,如保安宮之類的,他希望藉由一些小故事,來讓大家了解大龍峒。老師覺得台灣人如今已經沒有歷史記憶,像他成長在台北市,看到城市很多不同面目。他覺一個城市的進步不能只靠現代化,還要有文化的維護,而台北對於公共藝術的建設很薄弱,未來還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