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活動回顧:圓山別莊與臺北文人生活


2012臺北文化護照:圓山別莊與臺北文人生活
時間:2012/7/14 ()13:30-15:30
地點:將於確定報名後另行通知。
主講人:陳國慈 (臺北故事總監)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40名,額滿為止。

活動紀錄:
有些在場參與者已來過故事館,所以今天陳總監介紹的主要焦點,會著重故事館的歷史以及經營。古蹟經營帶有向社會大眾推廣的責任,目前古蹟的產權分為兩種,一種是屬於政府的公家古蹟,一種是個人的私有古蹟。私有古蹟因有特殊歷史背景受到指定,需定期修復不能拆除,整修也需申請,也因此常引發許多糾紛。在過去,古蹟只能由政府經營,921大地震後,古蹟維護意識抬頭,遂修訂法規可委外民間團體照顧古蹟,是古蹟經營上重要的里程碑。


故事館這棟建築原屬於台北大稻埕茶商陳朝駿,過世後多次轉手,後臺北市政府買下交由臺北市立美術館經營,本以與一旁的市立美術館不協調為由需拆掉,在當時市長反對保留成為美術館的福利社,直到98年指定為古蹟。在龍應台擔任文化局長時期,強調古蹟再利用,與陳總監協談後以自然人認養機制,認養此棟建築。這棟位於圓山的別莊,因為乘載著百年來的庶民故事,因此命名為臺北故事館。

在香港長大留英的台陳總監,對於此英式建築備感親切,希望此棟建築成為呈現歷史的舞台,促進古蹟的活化。同時她也希望非政府機關的臺北故事館能成為文化工作者的工作平台,讓一些無公務員資格的人也能參與,並透過招募志工直接傳播理念,開始第一個使用五六年級的小志工的館所,做些接待歡迎或帶客停車(娃娃車)等簡易工作。

提到以甚麼型態執行使命,總監將故事館定位為迷你型的博物館,礙於空間無法收藏及展示常設性展覽,每一季更換不同的展覽,主題皆與過去的生活發展有關,從歷史及藝術角度出發。館內有專門的展覽團隊及展覽設計師,每個展從主題確立、研究蒐集到展現需一年的時間,為求保持大眾新鮮感,展與展的間期最多一個禮拜,考驗團隊換展銜接的效率。今年館內的展覽更會到高雄巡迴,是另一項延伸的效能。

主要推廣的對象為實際到故事館的參觀者,提供導覽介紹環境。周末參觀人潮太多,以多元活動疏散,像是教育推廣有:加重主題的當際展覽活動,推出與房子歷史有關的文學主題、茶藝會,親子活動等等。此外像是舉辦音樂會,提供街頭藝人表演空間,南管、崑曲表演與教學等,當天的捐獻皆予表演者,宣導古蹟周邊環境的散步活動,以及古蹟本身史料的收集展示等。經過展覽及操作手法的努力後,參觀年齡從年長者降低至35-40歲,上下還有兩代可以一同前往。

在社會關懷公民的任務上,提供像是偏遠部落、視障者等不一定容易到古蹟的人參觀。增進小朋友興趣的學習單,確實填完後就可兌換小禮物。提供藝術家作品曝光的紀念品販售。

故事館是一個全功能但空間小的場所,一個活動需重複辦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提高團隊營運難度。目前館內主要收入就是門票,以及少部份的餐廳租金與商品收入。60%經費來源是與政府的補助案及民間的合作,所有事情都需以推廣古蹟的主軸做出取捨,也因此並不是所有外部都可租借場地,在一般開放的時間也不提供租借。

>陳總監認為讓民間團體加入古蹟再利用是一項很好的做法,畢竟政府資源有限,讓更多元的創意及資源活化古蹟,是一種最容易感動與激發國民重視古蹟,推廣古蹟保存理念的方式。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