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活動回顧:總統府巡禮

2012臺北文化護照:總統府巡禮
時間:2012/7/7 () 13:30-15:30
地點:總統府
主講人:薛琴 (古蹟學者)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40名,額滿為止。

活動紀錄:
很榮幸的再次邀請到薛琴老師帶領我們參觀總統府,認識總統府的建築之美及建造過程。還未踏入總統府前,薛琴老師先簡單的向大家介紹總統府的起源。在總督府尚未建造前,現今的凱格蘭大道原本是一片空地,只有陳氏及林氏宗祠座落在此;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決定將總督府建造於此,因此與陳氏及林氏協議收購並幫忙遷移。

將陳氏及林氏宗祠遷移後,當時日本政府以總督府為中心,分別在左右兩側建立了當年財政及司法的最高單位,左邊行,也就是現今重慶南路上的臺灣銀行,另外一邊為現今博愛路上的臺灣高等法院,規劃成一個全國行政的指揮中心。

在二次大戰時,美軍從現今的北一女一路轟炸,而總督府也遭三顆炸彈的轟炸,但因總督府的架構完善,除了被轟炸處外,其餘的部分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波及。總督府在尚未建造時,設計圖是採用公開徵選的方式,只要是日本的建築師都可參選,並且是採取兩階段的競圖方式。但因第二階段審查結果出來後有所爭議,因此最後決定總督府的設計藍圖由當時總督府營繕課的助技師-森山松之助改良並且執行。森山松之助將原有的設計圖再加以改良,他認為台灣處在地震帶,因此加強了總督府的結構,並將中央塔樓由六層樓拉高至十一層樓,建築物外觀更加華麗壯觀,讓權力的象徵更突顯出來。
  
日本的建築分為幾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的建築就是較為簡陋的,第二個時期就為複製西洋建築,因此這個時期的日本建築主要建材為磚頭,但後來因為地震的關係,讓日本人了解到磚頭較不耐震,因而改用混凝土、鋼筋做為建材;但是因為喜愛紅磚建造出來溫暖的感覺,因此再混凝土的外面會在使用面磚做為裝飾,就像是總督府建構一樣,中央的塔樓及主體為鋼筋混凝土構造,而外牆貼紅色面磚搭配灰泥,再加以雕飾,塑造出莊嚴典雅的風格。
  
因為二次戰爭的轟炸,現今的總統府跟原本日治時期的所建造的有所不同,像一樓的敞廳,原本為巴洛克式風格,富麗堂皇的裝飾設計,還有兩根大石柱佇立在敞廳的兩側,但因轟炸破損嚴重,後來修建時為了安全考量,便將部分石柱以及損毀的裝飾移走並且做修改,整修後變成今日我們所看到簡潔風格的敞廳。
  
目前我們所看到總統府的面貌以及內部的裝飾,多為二次大戰後的修建外,再加上各個時期的政治權力轉移的關係,與最早日治時期森山松之助的設計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從威權統治到民主政治,總統府走過了風風雨雨,寫下了一篇篇屬於台灣的歷史篇章,歷經戰爭、政治的轉移,依舊屹立不搖的佇立在那守護著你我,經過薛琴老師的解說,讓我們除了認識到總統府的美麗,更清楚的了解歷史的過程。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